生活污水→格栅→调节池→多通道旋流折板厌氧→缺氧池→生物接触氧化池→斜板沉淀池→级渗滤系统→二级渗滤系统→三级渗滤系统→生态塘。
工艺流程简述: 生活污水*先进入格栅井,通过格栅截留污水中大块悬浮物及漂浮物后,污水进入调节池(减少废水高峰流量或浓度变化的影响),池内设潜污泵,再由泵提升*多级折板厌氧池,兼性厌氧菌将污水中的易降解有机物转化成VFAs,聚磷菌将体内的聚磷分解。污水进入缺氧池,缺氧池的搅拌依靠回流液进行水利搅拌,池内挂有软性填料利于微生物附着生长,反硝化细菌就利用混合液回流带入的硝酸盐及进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反硝化脱氮。接着进入好氧,采用鼓风曝气,电机由PLC 控制,6 小时一个周期,池内投加悬浮填料,由于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在流化状态下可以保持较大的生物膜量和生物活性,具有较好的有机物降解能力和抗冲击负荷能力,出水水质较稳定。好氧池内聚磷菌除了吸收利用污水中残留的易降解有机物外,并主动吸收环境中的溶解磷,以聚磷的形式在体内储存。后,混合液进入斜板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沉淀污泥的一部分回流*缺氧池,另一部分作为剩余污泥排放,上清液经过泵提升*一级地下渗滤系统的前端,经多孔布水管流入布水槽进行渗滤处理,处理后的污水流入收集管通过重力作用进入二级渗滤系统,后经过三级渗滤系统处理后排入生态塘以备校园景观绿化使用。
1 混合部分
混合过程也可称为初级混凝,其实质是混凝剂水解产物在水中的扩散过程。水中胶体颗粒同时脱稳凝聚,是取得较好絮凝**的先决条件,也是节省投药量的关键。
在水处理反应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动力学因素是亚微观扩散[1]。当研究尺度接近湍流微结构尺度时,亚微观传质主要由惯性效应引发的物质迁移造成。串联管式初级混凝设备和管式微涡初级混凝设备,就是利用高比例、高强度微涡旋的离心惯性效应克服亚微观传质阻力,增加亚微观传质速率。
2 絮凝部分
1 絮凝动力学致因
絮凝长大过程是微小颗粒接触与碰撞的过程。絮凝**的好坏取决于以下2 个因素: 一是混凝剂水解后产生的高分子络合物形成吸附架桥的联结能力,由混凝剂的性质决定; 二是微小颗粒碰撞的几率和如何控制其进行合理的**碰撞,由设备的动力学条件决定。在絮凝池中大幅度地增加湍流微涡旋的比例,可大幅度地增加颗粒碰撞次数,改善絮凝**。可通过在絮凝池流动通道上,增设多层小孔眼格网或微涡折板的办法来实现。